朱瑞 张青青 | 网格化政策演变逻辑和优化路径
在2003—2023 年的20 年时间里,“城市管理网格化”逐步演变为“社区治理网格化”。目前“社区网格化”基本覆盖全国城乡,成为推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研究网格化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文本,发现网格化政策发展具有明显的演变逻辑,即在技术迭代升级的推动下政府理性选择主动求变,推进网格化实践和政策发展。在现代化社会由“固态”向“液态”转化过程中,在地方政策的主导推动下,政策随着网格化议题转换而阶段性演进。虽然经受着政策主体分散、政策执行“网社不分”、政策宣传薄弱等诸多制约因素,但整体来看,未来趋向于业务和人员的双重融合。为了进一步优化政策路径,还需要从政策主体、理念、对象、执行等方面厘清“单一与多元”“管理与服务”“繁杂与统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
言治有理|贾大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难点与重点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贾大猛在《国家治理》撰文指出,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存在公民参与度不足,社会治理的“全民意识”尚未形成等问题,需要重点从树立“人人有责”的共同治理意识、畅通“人人尽责”的共同治理渠道、创造“人人享有”的共同治理成果等方面明确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点任务。社区作为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对顺利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韧性社区建设,这些目标不能忘
韧性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增强社区韧性。城市当中最为敏感的区域就是社区,社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能及时应对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正常秩序,是未来城市安全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韧性社区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得到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建设韧性社区不仅是满足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社区安全稳定的基础条件。
基层治理的“应付”与“应急”
基层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一线和前沿,处于国家政权与民间社会的接触界面,层层加码的自上压力与矛盾不断的自下冲力,迫使基层政府身处上下压力对冲的“夹层之中”,从而陷于多重任务和多重约束的治理困境之中,由此导致基层政府普遍存在一种愈益严重的治理取向,可以概括为“应对性治理”:即在几乎无限的任务和责任的多重压力下,基层政府限于有限的权力和资源,为了按期按量地完成所谓“任务”,动员和组织体制内外一切资源和治理方式,被动应付式、“匆忙应对性”地开展各种一线治理活动。但在当前中国现代化急剧发展的背景下,“压力型体制”的层层加码日益严重,同时基层政府又要直面社会多元利益冲突带来的矛盾冲击,由此产生的“应对性治理”极易异化变形,极化为各种极端性的治理方式。从全国各地的基层调研中,可以发现“应对性治理”主要异化为两种极化形式。
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中,哪项主体不能少?
社区作为一个基层社会服务系统,具有社会治理单元和服务单元的二重性,是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社区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其居民自发成立、自觉参与的组织形态则是社区治理实现自我良性运转的重要表现形式。
深化农村改革,打造“五好两宜”和美乡村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的任务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部署,2023年财政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工作的通知》(财办农〔2023〕13号),启动“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建设。打造“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乡风好、管理好、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